- :::
- 首頁
- 研究典藏
- 人權教育繪本培育創作工作坊-測試
- 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歷屆成果
計畫說明
國家人權博物館依組織法訂定之掌理事項,除辦理威權統治時期相關人權檔案、史料、文物之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推廣,亦協助當代人權理念的實踐推廣。人權是普世價值,考量所涉議題多元,國家人權博物館期以軟性之繪本圖像語言轉譯人權課題,為推廣人權價值與理念,從2019年開始舉辦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鼓勵各領域人才投入創作人權繪本,並藉由工作坊與共學討論,協助創作者找尋臺灣的人權故事,希望透過系統性的工作坊培育,陪伴繪本創作者以臺灣的威權統治歷史為背景,進而探索各種類型的人權議題,據以催生多元的在地原創作品,讓跨齡讀者得以思考人權價值、意涵與產生共感。
數位推介方式
人權繪本利用簡單的圖文,生動地述說人權普世價值以及臺灣威權統治歷史,透過繪本共讀,培養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讓人權教育向下扎根。人權館希望透過甄選、培訓、創作、出版及行銷這一系列的協助,以及與出版社及相關政府部門合作,產出更多元且優質的繪本作品,培育更多人權議題創作者,讓人權理念與價值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爰於官網研究典藏欄位下新增「人權教育繪本成果」專區,進行「人權教育繪本培育創作工作坊計畫」說明,並呈現歷屆工作坊創作成果作品介紹,除展現成果積累,亦期以數位推介方式,讓學員作品被出版社看見,進一步促成洽談版權,完成人權繪本出版。
本屆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共創作出8組作品,首獎由黃薏文《火車》奪得,通過貫穿全台、一路強迫抓取民眾上車的擬人化火車意象,來象徵國家暴力的濫用 ; 二獎得獎者盧貞穎《我希望》則以希望為主軸,將受難者與家屬視角並置,邀請讀者同時以兩種視野觀照臺灣的白色恐怖歷史 ; 三獎得獎者簡士閎《花火》,以鄭南榕之女鄭竹梅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回到那一場最後的團圓飯。
其他五組佳作則包括:黃小菁、林竹方《1987》敘述人人生而平等及自由選擇的權利;林安狗《那時候,大家都說國語》描述被剝奪說母語的自由、重現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徐芳如、吳豫潔《警察大叔》不以加害者、被害者二分法來劃分好人與壞人,忠實描述加害者有其無奈與善良多元面貌;楊詠晴《阿舞、奇異叔叔與阿嬤》書寫後代親訪不義遺址,探尋家族中的女性受難者的故事;劉宇涵《日常之外》以現在的時間線,描繪過去不義遺址及受難前輩故事,所呈現的巨大落差。
第一屆已出版之作品為首獎《火車》,出版改名為《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
本屆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共創作出12組作品,首獎為台中山線《走出霧之森》,描述「熊」及其他動物在霧中出逃的旅程,並以「熊」胸口的槍傷,隱喻傷痕將是守護迷途旅人、指引未來的力量;二獎為芳英、芳安《途中》,以威權時代的「禁書」,呈現沒有言論自由的過去;三獎為張梓鈞《這個星期三》,透過家中「貓咪」的視角,觀察一個家庭如何面對「遲來的遺書」及其引發的一連串故事。
其他9組佳作則包括:林春元、蔡雅瀅《可是》,故事主角與同學發現,說「可是」可以削弱威權統治者專制的力量,喚醒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最後帶來改變;吳靜昀、陳昱廷《山頂上的怪獸》,描述村民對吃人的怪獸的不滿,努力找到脫離困境的方法,將歷史與想像交織成一段童話故事,希望帶給讀者勇氣;徐鵬雄《回家》,以信件傳遞作為故事主軸,以紙鶴象徵未能計出的思念,同理人權事件下,失去親人的心情;吳紹華《標籤》,以生活中充斥許多標籤,有許多標籤會伴隨人的一生,把時間倒退到那個被貼上標籤,就影響一個人一輩子,影響一個家庭,想發聲卻無法求救的年代;江建德《現在,如果》,故事聚焦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在囚禁之下的生活與內心的獨白,對照著原本他們失去的另一個人生;馬慧君、馬慧廷《Isnavan tu iskuzakuza 教學日誌》,從原住民母語被剝奪「失語」,以人基本的語言權力來作為故事主軸,探討剝奪母語使用權對後續的影響;黃采逸《自由之路》,以小女孩偷偷保護心中自由的小鳥,收集羽毛就如追尋自由的過程,女孩最後變成了鳥,最終看見島嶼天光;葉恩慈、蔣富壁《獬豸是什麼》,獬豸的存在從絕對真理變成絕對荒謬,成為許多人恐懼的惡夢;張毓秦《我的》,藉由吟遊詩人講述專制國王最終倒台的故事。
第二屆已出版之作品為首獎台中山線《走出霧之森》、二獎《途中》出版改名為《翻頁之後》、佳作《我的》出版後改名為《長頸鹿總統》。
本屆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共創作出12組作品,首獎作品有兩組,一組為倪韶、郭昱沂《願望信》,作品講述受難者的關係人,並不真的只是旁觀者,而是被歷史影響著,也影響著歷史,創作者希望「被消失」成為永遠消失的主題;另一組為陳威諺《發現》,描述白色恐怖時期,恐懼龐大到讓人不敢看見,直到恐懼過後,才能慢慢清這段故事,故事情節一氣呵成。三獎則為于佳琳、黃子彥《[O.O]》,創作發想自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詩作(零與圓的對白),藉由零與圓的對話,帶出受難者於威權時期身陷囹圄的經歷,採立體書繪本創作。
其他9組佳作則包括:周武翰《牆裡的人》,描述自囚於家屋牆壁夾層也絕不做獨裁政府囚犯的故事,運用材質拓印展開觸覺經驗的探索與繪本製作,讓我們看見威權暴力;詹雅如《牆外的牆》,藉由在獄中成長的小女孩視角,讓人體會故事裡難能可貴的自由,為深具兒童觀點之作,頗富童趣;蔡豫寧、蔡昱瑄《有手的花,有腳的花》,描述花精靈被新遷來的鄰居強行帶走後的自白,圖文內容詩意,並貼合受難者經歷;陳筱竺《曾經這裡有一棵樹》,以大樹象徵被帶走的政治犯,倒下的大樹壓垮象徵獨裁者的雕像和獨裁者花園的圍牆,意喻威權體制的崩塌;柳茹勳、黃佳玉《找到了》,藉由一隻小兔依循嚮往與好奇,勇敢追尋豐富色彩,隱喻威權國家以一致性為鞏固政權的基礎,而非提供世界的多元可能性;朱苡棆、陳靜宜《自己的名字》,與土地連結深刻,為原住民族人權議題發聲;方憶芝《園丁的孩子》,以藤蔓隱喻威權遺緒,回到兒童視角,以受難者第二代的獄外之囚觀點出發,轉型正義需要更多人的改變與自覺;黃菌《白色》,呈現白色並非只有一個樣子,也可以是暴力的權力展現,希望當人們談到這個顏色或任何其他事,都能看見它們的多面性;辜品瑄《路》,以隱喻手法搭配動物,展現團結努力的精神,儘管過程困難重重也未曾放棄,終於共同找到未來出路。
第三屆已出版之作品為首獎《發現》、三獎《[O.O]》出版改名為《對白》、佳作《牆外的牆》。
本屆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共創作出15組作品,首獎為詹士嘉《他們都說算了》,以「算了」的語境探討在威權統治中,不同歷史情境與角色的冷漠與無奈;二獎為林昕慧《聽見》,具備兒童觀點,巧妙運用狀聲詞的表達方式,表現經歷過恐懼和威權時代的人,對於聲音有著和下一代不同的歷史記憶;三獎為葉捷文《窗》,從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視角出發,描述「獄外之囚」的故事,以及從恐懼的困惑走向理解。
其他12組佳作則包括:張璟璇《風起之時X融雪之時》,女兒從未見過爸爸的容顏,踏上尋父之旅;爸爸被拘押在獄中受盡磨難,直到女兒找到爸爸,兩條故事線交匯;范姜子珈《她們》,世界變得混亂,丈夫莫名其妙的被士兵帶走,故事核心設定為那些時代悲劇下的受難者女性家屬,把被消失的「她們」找回來;黃雅農《噓 Shh》,選擇了一個受難者們抽象集體經驗的方式,用旅程做包裝,帶領讀者快速穿越這模糊夢境般的斷裂記憶;蔡承甫《拼圖》,故事主題討論威權遺緒,把焦點放在理解歷史全貌與真相的重要性;楊婕妤《那個剛好曬得到太陽的斜坡》,從小孩手中的吐司到烏龜,再到白紙,最後到巨人身上的錶及山坡,以隱喻的方式述說錶、讀書會及六張犁的故事;黃瓅儀《謎米星的來信》,故事舞台設定在虛構的太空世界,以凸顯白恐的故事不只是單一地方的歷史,而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曾經歷類似的事;馬不講話《千萬不可以讀這本書》,故事從「禁書」出發,主題聚焦於「人對思想自由的渴望」;梁佑謙《你是朵等待盛放的花》,創作主題著眼於人權的思考,以一首不斷為人打氣的詩來訴說故事,並告訴讀者:你即是特別的存在,也會陪著你,請不要害怕這個世界;牛貞懿《使命必達的盧卡》,在恐怖統治中,除了加害者與被害者之外,還有許多人的身份與行為處在灰色地帶,凸顯了人性的複雜;郭正寧《關於製作一個人權故事》,尋查在調查局工作至退休的外公生平,試圖了解顧家男人與職務需要的調查員之真實樣貌;莊喬安《希望之丘》,家總是給人一種永恆、長久生活的氛圍,然而迫遷卻在現實社會中層出不窮,以公民參與爭取為主軸,探討居住正義;王姿涵《黑色任務》,探討人權,人權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群體的,當每個人都意識到人權是一個總體的概念時,才能發揮人權最大的意義。
第四屆已出版之作品為二獎《聽見》出版改名為《我的奶奶,總是聽見奇怪的聲音》、三獎葉捷文《窗》。
本屆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共創作出16組作品。5組優選作品分別為:謝惠羽《爸爸的行李箱》,以行李箱隱藏的秘密,貫穿了父女的互動關係以及整個故事,隱藏著作者對父親的情感與思念;何昀芳《給爸爸的一封信》,透過繪本故事,將父親的白恐創傷經歷及自身的所見所聞描繪出來,希望透過故事來撫慰那些受傷的靈魂;林佳郁《人與神》,故事以神與人的對比雙線進行,探討獨裁者神格化、造神運動,最後希望回歸到人與人該如何好好地對待及相處;李宛澍《校園監視日記》,故事以監視者與被監視者,各自陳述當年的回憶及如今的視角;林小杯《在鳥籠出生的小綠和他的朋友們》,故事從在鳥籠出生的鳥,以為飛翔是一種病開始發想,比喻臺灣在威權體制的長期禁錮之下,即使解嚴了,許多人的內心仍然沒有真正獲得自由。
其他11組佳作則包括:廖勤宜《爸爸在哪裡》,描述那一個人會突然消失的時代,不明原因被帶走,然後再也回不來,讓下個世代理解當年承受壓迫、被噤聲的世代;楊林、鍾岳明《神奇的陀螺》,故事改編自受難者蕭敏次前輩的真實經歷,觸及鹿窟事件,藉此談論一段痛苦的記憶如何被打開,又該如何被後人傳承的可能性;林思翰《尋找光源》,故事探尋不義遺址的留存及紀念性,建築物上的刻痕,記錄著每一位受難者的經歷,保存了遺址,同時也是保存了他們的故事;吳欣怡、王睿瑋《祕密的房間》,故事呈現重複而安穩的日常中,所潛藏的不安穩過去。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時期的傷與殘缺,在現實的隙縫中被一一翻起;吳盛琳《紀念日》,國家賦予的慘白,被時代犧牲的知識份子和受難者遺族集結的車上,開往更多元色彩的道路,象徵蒼白的遺忘、靈魂甦醒,找回了記憶;杜宛霖《什麼都有書店》,在島上有一間深受島民喜愛的書店,直到專制的市長開始限制人民自由權利,老闆消失了。渴望知道真相的第二代,決定要自己去尋找答案;吳雅怡《親愛的小老鼠》,活在白色恐怖時代的人,有可能是無知的共犯,卻也可以是加害者;蘇美玉《誰的時間消失了》,探討政府讓人民彼此產生不信任感的操控。在孩子的世界裡,身邊熟悉的人、事、物漸漸消失,帶著這樣的回憶長大,有些小時候不理解、被禁止的事情都會留下記憶;古予晴《小島有其夢》,黑色寓言,試圖轉譯有關能源正義及種族議題之國際實例;羅朕安《小夜島》,圍繞著戒嚴時代的氛圍,透過奇幻的世界觀與角色、以怪物居民們的一場冒險旅程,包裝背後的嚴肅議題;陳柔均《乘著風可以飛多遠》,想傳達人權就是指:人們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作品講述關於「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