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Oct 18, 2025 | 新聞專區
親歷臺灣白恐不義遺址歷史現場 人權館邀台語及手語家庭成員走訪安坑人權廊道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下,18日舉辦「多元語言人權體驗營」第4梯次活動,邀請43位臺灣台語、臺灣手語家庭成員一同參訪安康接待室、安坑刑場、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安坑分所等不義遺址,並經由白恐受難者及家屬還原當年親歷的白恐遭遇,認識臺灣人權事蹟。

 

人權館今年度共計辦理4場多元語言人權體驗營活動,帶領民眾參訪威權統治時期不當侵犯人權的不義遺址,如馬場町刑場、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東本願寺),以及解嚴後陸續成立的臺北二二八紀念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等人權教育推廣場所,並安排至彰化考察語言培力機構「台語文創意園區」及中部重要的文化基地「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親近多元人權的歷史現場。

 

4梯次體驗營壓軸場,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軍事法庭展開,由曾被關押於景美看守所的受難者陳欽生前輩,現身講述審判的真實遭遇,並安排口述及同步手譯,以助參與成員認識威權統治對社會大眾造成的傷害;隨後即前往前法務部調查局安康接待室,參訪原貌保存的偵訊室、押房、地下秘密通道和電訊監控設施,在歷史現場體會人在禁錮之下所產生的恐懼與束縛,並感受受難者遭逮捕偵訊時的處境,從而理解國家推動轉型正義的可貴。

 

下午則安排參訪安坑刑場、原臺灣軍人監獄、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安坑分所。受難者家屬張俊明導覽時指出,他的父親張樹旺因為被控涉及綠島再叛亂案,不幸於19561月在安坑刑場遭到槍決,從此之後,父親成為全家人避談的禁忌話題,直到近年母親辭世後,他在老家衣櫥找到140餘封父親關押於綠島新生訓導處、臺灣軍人監獄時陸續寄回的家書,字裡行間滿是父親對於家人無盡的思念與關愛。張俊明表示,目前這批書信正委由人權館整理,並與官方檔案進行比對,期能還原父親張樹旺在獄中的受難情形。

 

簡中生前輩則提到他因白恐入獄時,曾分別監禁於青島東路軍法處看守所、安坑分所、景美看守所、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等地,當年的遭遇在他閱讀《陳中統獄中日記》的過程中,逐一映入眼簾。他印象最深的記憶是剛移監至景美看守所時,涉及「史與為叛亂案」的5名難友(郭子淵、蔡竹安、蔡文仲、徐紫亭、張芫芬),原本判刑十年,不料上訴後竟全部加重刑度,被改判死刑,在1971年農曆春節後不久,分兩批送往安坑刑場槍決。簡中生前輩每次想起此事,都忍不住隱隱傷感。

 

人權館表示,期待透過重回歷史現場及安排導覽見證的體驗營活動,引導青年學子認識相關歷史,珍惜得之不易的自由民主,並引以為戒,不讓同樣的歷史再度發生
受難者家屬張俊明(左)於安坑刑場分享父親張樹旺遭槍決後的家庭巨變。
受難者家屬張俊明(左)於安坑刑場分享父親張樹旺遭槍決後的家庭巨變。
受難者陳欽生前輩(右)講述關押景美看守所時期盼公正審判的心境。
受難者陳欽生前輩(右)講述關押景美看守所時期盼公正審判的心境。
受難者簡中生前輩(左)還原當年於軍法處看守所安坑分所的外役勞動。
受難者簡中生前輩(左)還原當年於軍法處看守所安坑分所的外役勞動。
人權體驗營與會者於原臺灣軍人監獄不義遺址合影。
人權體驗營與會者於原臺灣軍人監獄不義遺址合影。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