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合作推出人權教育繪本《對白》,今(19)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新書發表會。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繪本創作者黃子彥與于佳琳、受難者前輩曹開的夫人羅喜女士和五位女兒、長期投入白恐歷史影像記錄工作的曹欽榮老師、臺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彥斌等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本結合歷史、數學與詩意的立體書,如何打開過往沉默的記憶,展開跨世代的自由對話。
人權館自2019年開辦「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透過系統性的培力與陪伴機制,協助創作者將臺灣的人權歷史轉化為具親近性、可讀性及閱讀深度的繪本作品,《對白》即為其中代表作之一。本書靈感來自白恐時期政治受難者、同時也是詩人的曹開詩作〈零與圓的對白〉,並以其筆名「小數點」作為象徵,將曹開創作的「數學詩」轉化為一首首可觸、可讀、可思的紙上立體詩頁。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表示,《對白》是一本結合歷史記憶、藝術創作和人權教育的作品,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深刻對話。它以受難者曹開前輩的詩作為核心,結合精緻的紙藝設計,每一個翻頁、每一個紙藝結構的展開,都像是歷史記憶的層層揭露。曹開前輩在最艱難的歲月裡,仍然堅持創作,並在創作之中運用數學來轉化他對生命、未來的想像和省思。而從〈小數點台灣〉詩作可看出他對台灣的情懷、關懷與期待。而這種對創作的執著、對生命的洞察,在在都是臺灣人權精神最珍貴的體現;即使在威權壓制下,他對自由的追求和思索從未停止。洪館長認為,出版人權教育繪本是重要的基礎扎根工作。每次閱讀都是對話的開始,每次分享也是記憶傳承的延續。他期待大家多多支持這本繪本,從中理解臺灣的人權歷史,讓臺灣的人權能更豐富多元的扎得更深、更廣、也走得更遠,共同守護得來不易的人權民主自由。
曹羅喜女士與三女兒曹貴理女士一起代表致詞,她們感謝人權館、出版社與創作者等多方的協助,將父親原本乾硬冰冷的數學詩集,透過繪本獨有的趣味與溫度,讓更多人看見,進而引出無數的想像與理解。她們也特別指出,在閱讀習慣逐漸減少與網路的洪流裡,出版文學書籍是很不簡單也很難得的事。她們期待大家能夠透過父親的遺作與這本繪本《對白》,了解過往的歷史,接近各種充滿溫度的生命故事。
《對白》由黃子彥與于佳琳共同創作,兩人皆為第三屆人權教育繪本工作坊入選者。黃子彥表示,在朋友與臺中市新文化協會的介紹下,認識曹開前輩的數學詩作品,選擇以〈零與圓的對白〉作為發想起點,並嘗試用立體書結構進行對話與遊戲設計,以此向曹開前輩致敬。于佳琳則補述在創作過程中,兩人如何運用幾何造型、紙雕技法,以及各種圖像暗喻,例如以蜘蛛網暗喻監獄這個牢籠、以錯視的偏移效果象徵小數點的變動與無限可能的意象,重構曹開用以抵禦現實孤絕的數學思維,將抽象思考轉譯為具體可見的詩意空間。
面對現場觀眾詢問曹開創作詩的故事,女兒透漏,爸爸年輕時因為必須努力賺錢養家,在關押受難的十年,已經有詩作的發想,只是當時為了避免被構陷,只記在腦中,直到生活好轉後才開始慢慢寫詩。家裡除了媽媽,沒有人知道父親在寫詩。父親會將寫好的詩藏在保險箱、床底等各地方,鎖在房間裡,只怕下一代捲入各種是非。解嚴後,母親鼓勵父親參加比賽,並幫忙報名。因為這樣的契機,父親越寫越有興趣,並在呂教授協助下,將如山的作品提供給文學研究者參考,如今我們才能認識到曹開前輩的豐富作品。
人權館表示,《對白》的出版,是繪本工作坊在「文學×歷史×教育」交會處又一次的突破。透過立體書較為特別的載體,讓讀者重新閱讀臺灣人權發展歷程中,無法被歸類、卻不應被遺忘的聲音。國家人權博物館將持續深耕人人權繪本創作、加速轉譯,讓更多歷史記憶得以被看見、被理解、被傳承。
【出版資訊】
書名:《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