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Nov 16, 2025 | 新聞專區
《民主的種子-人權海報設計展》系列活動 從韓國經驗看不義遺址如何重生 透過策展與創作探討人權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韓國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Korea Democracy Foundation,以下簡稱KDF)合作展出《民主的種子-人權海報設計展》,昨(15)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3場系列活動,透過講座與工作坊,引導民眾看見歷史傷痕與民主轉型的國際經驗,學習運用藝術設計來傳達人權想法,並藉由創作,交流彼此的理想未來。

 

首場講座「記憶傷痕,展望未來:從韓國南營洞反共調查室到民主化運動紀念館的重生」由KDF代表金琴淑科長主講,分享韓國民主化運動紀念館的重生歷程。金科長首先介紹該館前身為1976年初次建造完成的「南營洞反共調查室」,一開始表面上以海洋研究所的名義運作,實際上則是政府對異議人士酷刑逼供的場所。無數民主運動者曾在此遭受殘忍對待,直到1987年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在此遭水刑虐待致死,政府對外說是「不小心嚇到而死掉」,從而激起國民發起「六月民主抗爭運動」,是韓國民主發展的重要時間點。

 

金科長除了分享目前紀念館的展覽外,同時也表示,今日距離1987年好像很遙遠,但當今仍有很多人權相關的議題需要喚起大眾的關心,包括勞工、環境、女性、身心障礙人士等等議題,因此KDF著重推動相關的教育與國際交流活動,與人權館相同,希望吸引年輕人瞭解民主化運動的歷程,進而珍惜自由而非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她也以去年韓國戒嚴事件為例,指出當時年輕世代用不同於傳統的方式進行抗爭,包括支援免費咖啡、暖氣公車或是運用偶像應援手燈等,持續捍衛民主與人權。

 

第二場講座「設計解放-如何用藝術說人權」邀請策展人暨藝術工作者沈菲比主講,探討藝術設計如何成為人權教育與社會對話的媒介。她以先前幫忙人權館策劃的「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及「在綠島,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兩個展覽為例,分享當代藝術創作者如何透過創作來與曹開、歐陽劍華兩位前輩的作品進行對話,以及如何透過策展來與觀眾交流。

 

沈菲比以策展人視角,解析藝術家與設計師如何運用設計語言轉化複雜的人權議題、傳達理念,透過創作來回應社會不公與民主退卻。沈菲比指出,創作要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首先就是要讓觀眾直覺理解「自由、平等、尊嚴」的核心價值。她也強調,這些作品雖然轉譯自過往這些歷史的遭遇,但目的並不是在製造對立,而是想要縫合社會傷痕。

 

下午場活動「畫出你的理想國:小小人權海報工作坊」則由繪本創作家黃一文帶領,邀請大小朋友化身設計師,利用畫筆表達對理想社會的想像。活動中,黃一文透過自己的作品《討厭綠色毛毛蟲的王子》,引導小朋友思考「權力」、「責任」及「共好」的意義,學習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黃一文並且現場示範如何從詞語及情感出發,描繪心中的理想國,同時也邀請大家自由創作,發表屬於自己的「人權宣言」,讓人權精神在日常生活與想像中萌芽。

 

《民主的種子-人權海報設計展》將在人權館景美園區持續展出至2026年4月6日,歡迎民眾前來觀展,透過來自世界各地及臺灣知名設計師精心的海報創作,刷新對於民主與人權的思考,來一趟精彩的設計與人權之旅。

 

■展覽資訊

《民主的種子-人權海報設計展》

時間:即日起至2026年4月6日

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兵舍五

韓國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金琴淑科長介紹位於首爾車站旁邊的民主化運動紀念館的發展歷程。
韓國民主化運動紀念事業會金琴淑科長介紹位於首爾車站旁邊的民主化運動紀念館的發展歷程。
位於首爾南營站後方的南營洞反共調查室(現為民主化運動紀念館)。
位於首爾南營站後方的南營洞反共調查室(現為民主化運動紀念館)。據說,鄰近列車的聲音會觸動受難者的思鄉之情,讓他們想起父母與故鄉。(KDF提供,攝影:Chin Hyosook)
南營洞反共調查室的建築外觀。
南營洞反共調查室的建築外觀。審訊室位於五樓,特別採用僅 300 毫米寬的狹長直窗,窄到人頭無法伸出,以防止受害者逃脫或自傷。如今,這棟建築已重生為民主化運動紀念館。(KDF提供,攝影:Suh Youngkul)
策展人暨藝術工作者沈菲比分享藝術家如何藉由設計轉譯人權議題。
策展人暨藝術工作者沈菲比分享藝術家如何藉由設計轉譯人權議題,與曹開及歐陽劍華兩位前輩的作品對話。
繪本創作家黃一文帶領參加小小人權海報工作坊的大小朋友體驗如何利用創作來表達想法。
繪本創作家黃一文帶領參加小小人權海報工作坊的大小朋友體驗如何利用創作來表達想法。
參加工作坊的大小朋友分享各自的海報創作。
參加工作坊的大小朋友分享各自的海報創作。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