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與蔚藍文化出版社攜手合作,推出兩本人權教育繪本《窗》與《我的奶奶,總是聽見奇怪的聲音》,於今(3)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新書發表會,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窗》作者藍蘭、編輯委員林機勝校長、陳欽生前輩、沃時文化企劃總監姚立儷、繪本作家粘忘凡、陳芊榕、黃怡華等人出席,《我的奶奶,總是聽見奇怪的聲音》作者溫皮(林昕慧)更於英國跨海連線參與。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表示,人權館自2018年成立以來,便致力透過多元藝文形式轉譯、傳遞與推展人權價值,開啟社會對話的契機。其中,藉由「畫話:一座島的故事」人權教育繪本創作培育工作坊系統性的培力與陪伴,協助創作者運用藝術與敘事能力,將嚴肅的臺灣人權歷史議題轉譯為具親近、共讀、對話的繪本,至今五屆已累積達63件成果作品,深受不少讀者及繪本創作者關注。
洪館長對於今年7月出版以政治受難者曹開前輩數學詩作為靈感的立體繪本《對白》後,曹開前輩的夫人曹羅喜女士送給館方一本自己製作的手工書以示感謝一事,表達深刻的感動。洪館長表示,本次出版的兩本繪本是第四屆工作坊優選作品,透過小孩的視角來看見過往歷史苦難的對話,以及看見與看不見的記憶。他期待大家一起透過繪本故事,以更柔軟的方式,去觸碰過往歷史,開啟跨世代對話的可能。從臺灣威權時期的記憶出發,打開歷史的窗、聽見那時代曾經被隱沒的聲音,看見人權之路的篳路藍縷。理解過去不僅是幫助走出創傷,更是避免重蹈覆轍的重要歷程,希望讀者藉由這些繪本來共感歷史記憶,共同守護、傳承臺灣的民主人權價值。
蔚藍文化出版社主編林韋聿表示,這兩本繪本的共通點都是在講述政治創傷如何在家庭裡面留下痕跡。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尋找問題、產生共鳴。林主編指出,臺灣的民主是無數前輩先人犧牲付出而來,蔚藍文化出版社站在這樣的基礎上,希望透過出版來呈現土地的記憶,引導讀者深思過去,理解歷史傷痕。
《窗》以孩子的視角看見政治受難者家屬作為「獄外之囚」的生活縮影,描繪臺灣威權時代造成的家庭傷痕。作者藍蘭指出,她透過圖像隱喻、特殊媒材的透明頁及翻頁的設計,帶領讀者沉浸在威權時期歷史情境,體會當中的恐懼與沉默,呈現小朋友與成人之間對於「可見」與「不可見」的恐懼反應,以及伴隨時間成長而逐步理解傷痕的溫柔與包容。藍蘭特別提到,作為創作者的私心,她給予故事一個溫和的收尾,但受難的心情其實並不容易消散,因此她在版權頁隱藏了另一個結局,交由讀者自行決定故事的走向。
《我的奶奶,總是聽見奇怪的聲音》以鮮明對比,呈現世代之間對於聲音的不同感受,帶領讀者走進戒嚴時期的生活狀態。作者溫皮表示,她使用藍色系表示奶奶的記憶,以橘黃亮色系呈現小男孩的世界,塑造強烈對比的色調氛圍,搭配簡潔圖像,凸顯孩子與奶奶對聲音截然不同的反應,牽引出那個年代深藏於日常裡的壓抑與不安。每一道聲響,都是一段藏在時間縫隙裡的記憶,也是通往歷史真相與情感深處的關鍵。她認為歷史雖已過去,仍必須回頭理解,透過生活體驗勾起世代間對彼此的好奇心,並且追溯下去,這便是轉型正義的所在。
人權館表示,繪本能將不易言說的創傷與記憶,透過圖像語言,轉化為相互溝通、理解的橋樑,是承載複雜歷史的絕佳載體。人權館將持續推廣人權繪本,培育創作者、發掘臺灣原創故事,期待未來有更多創作者一同加入繪本創作轉譯的行列,讓歷史記憶被看見、被理解與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