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May 15, 2019 | 新聞專區
走過戒嚴70-禁錮到民主之路518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臺灣自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政府頒布戒嚴後,長期戒嚴之下,造成許多的政治迫害案件,不僅嚴重影響戰後臺灣對於各種知識系統的建立與傳承,也深刻改變了戒嚴世代的思維模式。國家人權博物館響應2019年國際物館博物館日,推出系列活動,讓我們一起回顧臺灣民主、人權之路。

 

 

系列活動一:「郵報:密戰」電影欣賞暨映後座談

活動時間2019年5月18日 14:00
講座主持李惠仁導演
地  點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2樓視聽室
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5X65V

名  額| 本活動開放一般民眾免費參與。名額100名(採線上報名,若未額滿,開放現場報名)

活動內容

 

—電影「郵報:密戰」—
電影「郵報:密戰」,改編自真實事件,1971年《紐約時報》刊登了《五角大廈文件》的部分內容,而被當時的尼克森政府禁止再刊登相關報導,該機密文件為美國干涉越南政治及軍事(包含越戰期間)的研究報告。而《華盛頓郵報》第一位女性報紙發行人,凱瑟琳葛蘭姆決定捍衛新聞自由,取得該文件並公開報導,與政府展開了信念的角力和價值的衝突。「郵報:密戰」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表示,他希望藉此片喚起大眾關注新聞自由,站起來支持傳媒報導真相。✊

—與談人李惠仁導演—

曾獲第4屆金視獎、第30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第10屆卓越新聞獎和第17屆亞洲電視大獎等獎項,作品「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和「并:控制」也曾入圍第48、53屆金鐘獎,更在2018年時得到第17屆卓越新聞獎的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系列活動二:走過戒嚴70-禁錮到民主之路座談會

 

活動時間│2019年5月19日下午2:00-5:00,1:30報到

主持人|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主講人|陳翠蓮(國立臺大歷史學系教授)、吳宗謀(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恆妏副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蘇慧婕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地  點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遊客服務中心2樓視聽室
報名網址│https://ppt.cc/fVJPXx

名  額本活動開放一般民眾免費參與,50名(採線上預約報名)。

活動內容│二戰結束後的台灣,並未隨著日本殖民政府的戰敗而獲得和平,反而捲入了國共內戰的泥淖。70年前的5月19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頒布戒嚴令,台灣本島正式進入戒嚴體制,長達38年的戒嚴,戕害台灣人民的心智,禁錮人們渴望民主、自由的意志。1987年台灣本島解除解嚴,國家社會正式邁向自由化、民主化,但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仍需我們細心呵護,因為多少以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為名,侵害人權的事件正在我們親愛的土地、世界上演。為反思戒嚴,並提醒我們國家社會過去蒼白的歷史記憶,人權館邀請陳翠蓮教授、吳宗謀助理研究員、劉恆妏副教授、蘇慧婕助理教授等人,講述加害體系與轉型正義,除了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同時也是為了響應2019國際博物館日,期許自己作為世界的一份子,持續為人權奮鬥。

 

 

系列活動三:走過戒嚴70-禁錮到民主之路:《斷簡》VR實境體驗展

活動時間│2019年5月25日至2019年6月16日,週二至週日下午1:00,週二至週日下午1:00-5:00

名  額| 本活動開放一般民眾免費參與。每日24名(採線上預約報名)

報名網址│http://toomanydreams.tw

活動內容│ 走過戒嚴70-禁錮到民主之路:《斷簡》VR實境體驗展,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內仁愛樓押房,以VR實境體驗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與身體體驗。1950年代許多政治受難者遭到逮捕後,經過審訊,分別送往青島東路3號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等待審判,他們皆被關押在約6坪大的押房裡,生命中的苦難也就此展開。政治受難者受到怎麼樣非人性的對待?戴上VR眼鏡時,即將身歷其境遭受逮捕、問訊、刑求等情景。歡迎預約體驗!

 

 

系列活動四:恢復綠島農業:創造觀光新價值-尋找戒嚴時期綠島的耕種地景在地文化講座

活動時間│ 2019年5月17日上午8:30至2019年5月17日中午12:00

集合地點│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綠洲山莊

名  額| 開放一般民眾免費參與,名額每場次20名(採事先報名,若未額滿,開放現場報名)。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24152c5cd29cd60914e

活動內容│ 綠島早期以農耕為主,兼已以捕魚為生,發展出獨特的農漁業生活方式。因島內平地狹小、土壤貧脊、海風強盛、灌溉水源少等因素,發展以地瓜和花生等旱作輪種的耕種方式。近年來因產業變遷及現代化影響,農漁業生活已逐漸式微,造成土地廢耕及傳統農業技術失傳。因此,為保留綠島在地文化特色,特別辦理「尋找戒嚴時期綠島的耕種地景」講座及分享早期政治受難者對綠島傳統農業的貢獻與影響,讓我們共同記憶「那段歷史」! 兩百多年前,先民踏上綠島這塊土地,開啟漢人在綠島上的發展。早期以半農半漁的生活方式,隨著產業變遷,農業及常民生活已逐漸式微。因此,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林志興副研究員」、「政治受難者」及「翻轉農業的池上青農-魏瑞廷」等三人,透過講座經驗分享及座談,共同「找回耕種中的綠島地景」。

 

 

課程時間

課程內容

課程講師

08:30-09:00

報到

 

09:00-10:00

「綠島是一個大博物館」如何可能?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林志興副研究員
臺東縣綠島國小退休校長
姚麗吉校長

10:00-11:00

青農翻轉農業-找回消失半世紀的水稻田

池上禾穀坊

魏瑞廷執行長

綠島鄉公館社區發展協會

田亦生理事長

11:00-12:00

新生的綠島農業生活

政治受難者

毛扶正前輩

綠島鄉南寮社區

蘇鄭登英耆老

12:00-

賦歸

 

 

 

 

 

系列活動五:恢復綠島農業:創造觀光新價值-戒嚴時期綠島農業文化體驗活動

 

活動時間│ 2019年5月18日上午8:00至2019年5月18日中午12:30

集合地點│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公館村38號)

名  額| 開放一般民眾免費參與,名額每場次20名(採事先報名,若未額滿,開放現場報名)。

報名網址│https://www.beclass.com/rid=224152c5cd2a17615a0f

活動內容│ 「吃蕃薯頭配蕃薯尾」是傳統綠島生活的最佳寫照。綠島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但因中央為坡地,四周平地面積狹小,蓄水能力不佳,溪流短而終年流量小,無灌溉之利,土地貧脊,水稻種植不多,居民多以栽種地瓜、花生為主,形成綠島獨特之農耕與飲食文化。「舌頭是接觸文化的捷徑」,帶您親自下田可感受到早期政治受難者農耕的不易。活動中,將透過政治受難者提供的老照片,由在地耆老導覽解說,重現過去居民的生活意象。

 

課程時間

課程內容

活動地點/講師

08:00-08:30

報到

 

08:30-09:30

耕種中的地景

花生田農事體驗

臺東休閒農業區輔導委員/蘇德銓委員

島嶼見學旅行社/呂縉宇資深導覽員

09:30-10:30

老照片說故事

臺東縣綠島國小退休校長/姚麗吉校長

10:30-11:30

花生什麼事

手作花生豆腐

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社區媽媽

11:30-12:30

花生什麼事

傳統花生料理

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社區媽媽

12:30

賦歸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