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辦《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第三場系列講座,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臺灣香港研究學會理事長、社會學者陳健民老師,以及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老師與談,兩人現階段都定居在臺灣,也持續參與及關注人權民主發展,本次講座邀請兩位講者一起討論他們曾為理念入獄或「被失蹤」的經歷,以及他們現階段如何看待未來的香港,又是如何觀察臺灣。
「佔中三子」之一陳健民老師今日座談會開場時表示,鮮少有人知道他在雨傘運動被判刑16個月入獄前,曾特地來過兩次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一次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專程去看臺灣政治犯的監獄,觀察囚室的大小、窗戶的高度和尺寸、放封的地方,為自己的牢獄生涯提前準備。監獄是一個折磨身心摧毀意志的場所,入獄後,他被戴上手銬,感覺「好像動物一樣」,牢中食物「每日只吃同一款早餐,晚餐像嘔吐物」,難以下嚥,牢房裡總是冬冷夏熱,衛生與環境清潔令人不敢恭維。陳健民在獄中決定找當下有意義的事去做。「我希望自己坐牢坐得好─所謂坐得好,就是不要被摧毀,這也是一種抗爭」,他重執教鞭,教囚友英文。囚友眼中最關注的是食物,陳健民於是教他們不同食材、食物的英文,讓他們看到出獄後的希望。
出獄後陳健民老師感受到香港已然變成一個大監獄,活在其中的人或浮躁不安、或懷憂喪志,和他在獄中遇見的獄友並無兩樣。他感慨香港曾經是高度自由的地方,由於缺民主憲政的制度保障,近年來自由度持續下降。特別是反送中運動之後,香港人的自由遭國家權力暴力侵奪,面臨一個發表任何言論,都可能被逮捕的困境。
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先生分享時則回憶,80至90年代的香港,是充滿活力的城市。當時的香港有點像今日的臺灣,社會自由度高,經濟發展穩健。「作為一個民主國家,臺灣的制度是進步的」,林榮基認為,許多臺灣人對臺灣缺乏身分認同,並認為最主要問題就在於「文化」,而文化又奠定一個人的身分認同。中國對臺灣的威脅不僅是有形的槍炮機艦,無形的意識形態宣傳也比一般人想像中更廣泛深入。既然臺灣和中國文化不可能完全切割,那麼臺灣首要之務就是理解中國文化的本質、目的及可能造成的後果,一旦了解,就比較不會受到中國各種外宣和滲透影響。
座談的提問環節,人權館洪世芳館長請教兩位講者有關臺灣與香港民主異同的問題,陳健民老師表示,當香港的出入境自由在《國安法》陰影下失去了明確的保證,有天空沒有自由是現在的香港。林榮基老師則說,臺灣與香港最大的不同,香港沒有擁有獨立的政權,也沒有自己的軍隊,這很值得臺灣人去反思,自由是必須擁有核心價值與立場。
陳健民老師接續拋出林獻堂先生耗盡一生為臺灣的民主奮鬥,卻寧願飄泊東灜、客死他鄉;又或者陳寅恪大師,拒絕隨國民黨政府東渡臺灣,寧願留下「與華夏文化共浮沉」,結果在多次政治運動遭受凌辱。他們究竟是怎樣的心情之下做出這樣的決定?留下或離去,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擁有核心價值與立場,就是反抗,不被摧毀,就是反抗。
臺灣在國際上如果期待更多支持與理解,就要讓全世界看到臺灣真的很看重民主自由人權,願意承擔這樣的道德責任。本次人權館透過《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及系列專題講座,邀請更多民眾進一步認識過去威權統治時期對於人身自由的迫害,以及當代我們應珍惜的自由,守護我們珍貴的民主價值。
《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相關訊息歡迎查詢人權館官網及Facebook粉絲專頁。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114年10月12日(週二至週日09:00-17:00、週一休館)
展出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手工藝工場)
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https://www.nhrm.gov.tw/
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H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