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Nov 11, 2023 | 新聞專區
透視白色恐怖時代 陳列《殘骸書》獲頒「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

由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臺灣文學獎」2023年金典獎於1030日揭曉名單,其中政治受難者亦是國家人權博物館首位駐館藝術家的散文家陳列,以駐館創作《殘骸書》獲得年度大獎肯定。今(11)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贈獎典禮,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合作出版單位印刻出版社代表副總編輯江一鯉亦與會見證。

 

《殘骸書》為陳列前輩繼《躊躇之歌》後暌違近10年新作,自2019年擔任人權館首位駐館藝術家時起筆,記錄在景美、綠島白色恐怖紀念園區駐館期間的見聞,陳列前輩曾形容白色恐怖如同一艘沉船的殘骸,打撈自身的記憶的同時也記錄眾多受難者的生命故事。透過《殘骸書》拼湊起年少時身陷囹圄的創傷,陳列前輩曾自我揭露,或許是受難的經歷太過羞辱、沉痛,心靈彷彿自行樹立起防禦機制,難以回想起置身其間的種種細節,令其屢屢遲疑、無法下筆。經過多年打磨,陳列前輩在書中引用丹麥作家祈克果:「日子必須向前走,理解卻得回頭看。」希望這本書能為白色恐怖提供一個新的觀看角度,對這段歷史中無所依托的人們有所理解。

 

陳列前輩特別感謝人權館創立駐館藝術家計畫,以及印刻出版社的支持,讓其與這段歷史,以及置身其間年少的自我再度照面。其發表《殘骸書》時曾分享影響其文學觀的卡謬,認為「寫作者應是辯護者,而不是裁判者」,多年來從〈無怨〉、〈藏身〉到《殘骸書》,以更遼闊的時間跨度追憶自身的生命經驗,期望該書如光學儀器般引導讀者透視白色恐怖;金典獎決審評審馬世芳則給予本書高度評價:「陳列節制、靜定地描寫那些幾乎湮沒的傷害、羞辱和侵奪,細細逼視所謂威權、戒嚴、白色恐怖這些日漸面目模糊的『大詞』,放在一個個具體的時間、空間,作用在一個個『人』身上發生的事。不僅立下時代的見證,更將持續震撼、感染世世代代後來者。」

 

贈獎典禮除頒發獎項,也公開播映紀錄短片,片中陳列前輩重返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實際走訪當年被關押的押房,並重新翻閱其捐贈予人權館典藏的英國作家福賽思《敖德薩檔案》(The Odessa File)翻譯手稿。陳列前輩回憶當年在獄中受友人請託,趁著在縫衣工廠擔任外役勞動的空檔,於筆記本上以蠅頭小字完成整本小說的翻譯;陳列前輩自嘆「當時的專注程度超乎想像。」翻過字跡工整、沒有一字塗改的紙頁,憶及當時本想於面會時將譯稿夾帶出去,卻因擔憂牽連探訪者而作罷。

 

人權館表示,《殘骸書》結合自身受難經歷與犀利的思索,為臺灣白色恐怖文學留下雋永經典,以藝術家駐館計畫協助創作者,亦作為博物館機構的無上榮譽,期盼更多讀者藉由文學,深入理解白色恐怖的歷史。

 

【陳列簡介】

陳列,本名陳瑞麟,1946年生,臺灣散文家。1972年以言論問題被捕,繫獄近四年,出獄後從事翻譯與散文創作,作品題材關懷臺灣山林與土地,並以內斂沉靜的語言鋪展生命哲思,曾以〈無怨〉、〈地上歲月〉、《躊躇之歌》等代表作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大獎、臺灣文學金典獎等,並獲選「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印刻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駐館創作《殘骸書》獲得「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
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印刻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駐館創作《殘骸書》獲得「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
陳列於感言引用卡爾維諾「所有書本都是其他書本的產物」,分享從許多訪談與研究資料學習到重新看待白色恐怖歷史的眼光。(圖擷取自「臺灣文學獎Online2023」臉書直播)
陳列於感言引用卡爾維諾「所有書本都是其他書本的產物」,分享從許多訪談與研究資料學習到重新看待白色恐怖歷史的眼光。(圖擷取自「臺灣文學獎Online2023」臉書直播)
《殘骸書》書封。
《殘骸書》書封。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