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首屆年會將於今(2023)年11月6至10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以「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為題,邀請亞洲博物館、關心人權議題組織及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昨(26)日線上會議以「從疫情到後疫情:博物館與人權工作的新展望」為主題,由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主持,特別邀請印尼國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Andi Achdian及泰國研究者Patporn (Aor) Phoothong舉辦線上會議,分享推動人權理念的實務經驗。昨天會議有來自亞洲地區各博物館專家學者及人權團體共58人參加,其中國外學者有泰國、印尼、韓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的博物館專家共11人參與。
印尼Andi Achdian教授,同時也是「穆尼爾人權博物館」館長,長期致力於該國青年族群的人權教育推廣工作。他以「紀念與過去的政治暴力」為題,從民間、NGO組織與政府的視角探討設置紀念碑的意義,並進一步的提出如何紀念?誰來紀念?為何紀念?等諸多問題,Achdian指出,誰的記憶應該被銘刻在紀念碑上?民間與政府機關在印尼總有不同的想法,為解決分歧,不同族群之間的溝通與討論至關重要,他並表示唯有正視過去違背人權的政治暴力歷史,才能為人權發展寫下新頁。
泰國的獨立研究者Patporn (Aor) Phoothong是一位長期投身和平教育的工作者,致力以博物館作為人權教育的工具,轉變衝突及締造和平。她昨日以「暴力衝突中的和平教育:探索在泰國南部邊境省份建立和平博物館之可能性」,就未來籌建「和平博物館」的諸項問題提出討論,Phoothong認為,泰國南部區域因宗教與政治因素,造成不同族群間,時有衝突發生,若一座和平博物館興建於動亂的當下,民眾對此博物館會有什麼期待與想像,以及未來「和平博物館」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對於後疫情時代重要課題:「博物館如何面對疫情的影響?」Achdian和Phoothong均表示疫情期間,博物館反而有更大的發揮空間,藉此發展更多跟國際夥伴的合作計畫。Achdian 於2021年泰國穆尼爾人權博物館發展行動博物館計畫,將館藏帶到校園或公共空間進行展示,反饋相當好,特別是加入音樂和街頭元素的展覽特別受歡迎,未來也希望可以延續。
人權館表示,回顧席捲全球的疫情,如何維持疫情前的博物館功能,以及在後疫情時代開展落實人權理念的全新方法,值此國際間逐漸擺脫疫情陰霾之際,亟需國際館所共同思索、共享實務經驗,以因應未來挑戰。緣此,2023年11月規劃召開的FIHRM-AP年會,設定「以博物館為方法的人權實踐」、「推動社群參與為人權發聲」、「跨越邊境的移動人權挑戰」、「負面遺產轉為博物館與紀念機構的敘事」及「跨領域的人權共振與迴盪」等子題進行討論,屆時更將邀請創立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的David Fleming以及擔任澳洲首座國家原住民美術館館長的Tracy Puklowski擔任專題主講。有關「FIHRM-AP」年會詳情,敬請關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官網(https://fihrmap.nhr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