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仁愛樓看守所

仁愛樓為二層樓建物,總樓地板面積為1,673.1坪。此區原為軍法學校之操場與學生的浴室,在軍法學校併入政工幹校遷離本區後,為配合戰時疏散所需,及考量看守所之羈押、代監執行之雙重任務,仿效外國監所設計,由軍工局設計興建。歷時一年於1968年完工,耗資新台幣800萬元,作為警總軍法處看守所。其後,警總軍法處看守所遂從今日喜來登飯店的舊址搬遷至此。60年代看守所同時囚禁軍人與非軍人,戒嚴時期許多政治犯皆曾羈押於此,例如余登發、黃信介、柏楊、呂秀蓮、施明德、李敖、陳菊等人皆曾羈押於此。1992年7月31日,警總裁撤後,改為軍管區海岸巡防司令部看守所。1999年,軍法實施地區制後,改為國防部北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看守所。2005年由前文化建設委員會接管後,目前已完成建築原貌修復,並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管理。

押區

左側押區約佔看守所三分之一的空間,包括下方的雙排密閉式押房、左側的單排煙毒勒戒押房、單排鐵格子式押房與上方單排新式鐵欄杆押房。押房容納人數分為獨居房、小押房與大押房,小押房可住押犯3-4人,大押房可住押犯6-10人。押房格局密閉,僅於鐵門上裝一小窗,供戒護人員從此窺視人犯動靜,靠走廊的牆壁下方另有長方形洞口,供雜役從這裡收送物品。押區內唯一的開放空間為放封區,「表現良好」的受刑人每週有2至3天可輪流出來放封、散步。

押區
押區-押房內部1
押區-押房內部2
洗衣登檢處

卡車從各單位運來要洗的衣物供押犯清洗,先是送到登記組,除了登記衣物的號碼外,還要清理口袋中未取出的東西,包括手帕、鈔票、車票、信件等

洗衣登檢處
美工工場

這間工場讓具有美工專長的勞役在此製作手工藝品,例如繪製京劇臉譜、彩繪蛋殼臉譜等,完成後送到藝品店,販售給外國觀光客。

醫務室

醫務室的醫生多由具有醫學背景的犯人擔任,不但為所內犯人看病,也為所方的軍官與眷屬看病。包括政治受難者陳中統、李吉村、林文章及鄭文祥醫師,都曾在這裡擔任外役醫療服務。

醫務室
醫務室-診療台
醫務室-看診桌
外役區

一樓外役區與押區完全隔開,符合規定的政治犯於判決確定後,可以申請到外役區工作。本區域有面會室、醫務室、教堂、佛堂、餐廳與圖書館,另外並設有洗衣場、縫衣場、燙衣場、美工工場等,是軍法處附設的營利單位。

外役區
外役區-籃球場
曬衣場

晾曬一般衣物的曬衣場設在仁愛樓中庭旁籃球場的位置,郵務袋則曬在二樓樓頂。曬衣的工作較為吃重,每天必須在大太陽底下工作。

曬衣場
曬衣場-仁愛樓看守所頂樓
圖書室

圖書室藏書約二千餘冊,提供受刑人借閱,外役區的人犯可以直接進去登記借閱。押區的人則需從目錄單中填寫編號,再由圖書館的人將書本送至押房。柏楊、丘延亮及姚嘉文都曾在此擔任外役圖書管理員。

圖書室
圖書室-內部
圖書室-外部
面會室

在押人犯每星期只能和家屬面會一次,每次只能透過電話談十分鐘,所方會進行監聽錄音。然而,每週與親朋面會還是犯人最期盼的時光,此處總有說不完的生命故事在此發生。

面會室
面會室-內部
面會室-外部
洗衣工場

受刑人在外役區工場工作可以領到微薄的勞作金,當時洗衣工場所洗的物品內容包括郵局、鐵路局、三軍總醫院的郵袋、衣物等。

洗衣工場
洗衣工場-整體
燙衣、縫衣場

所燙衣物分為毛料及卡其衣物,通常是六人一組,一天平均要燙一百件以上,工作時間通常是十小時左右,每個月的工資是八十元,大概是外面普通工人收入的五十分之一。縫衣工場的人員接受三天短期的訓練後就上工,通常是縫製郵局、鐵路局及公家單位的制服,縫製一條西裝褲工資為一塊錢,手巧的人一天最多可縫製八條西裝褲。

燙衣、縫衣場
燙衣、縫衣場-外部
餐廳

因為外役區的政治犯有勞動及生產,所以外役區的伙食較佳,也享有一些押房區裡沒有的福利,例如餐廳裡裝有電視,每天晚上可以看連續劇,政治受難者許曹德還記得,曾經在半夜起來看世界少棒大賽的轉播。

餐廳
餐廳-當時場景
餐廳-餐桌復舊展示1
餐廳-餐桌復舊展示2
介壽亭

介壽亭建於1971年,設於看守所外役區一角,採傳統中式造型,漆色鮮豔,在看守所內異常醒目。亭內掛有一牌匾,記載此亭為紀念當時總統蔣介石八十五歲生日及開國六十年之際,由看守所內官兵及犯人集體捐錢所建。

介壽亭
放封區

押區內的放封區,以監視塔為界分為兩區。每次放封約十五分鐘,人犯除了活動筋骨,偶而也能利用隔牆下的水溝彼此互通有無。

放封區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