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May 15, 2025 | 新聞專區
與自由樂讀 人權故事車前進義大高中 真人圖書館邀請呂昱前輩分享文字創作的力量與希望
國家人權博物館「2025人權故事車-與自由樂讀」校園巡迴活動於5月13日至14日前往高雄義大國際高級中學,並於14日舉辦真人圖書館講座,邀請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獄中文學作家呂昱前輩,分享自身在白色恐怖威權統治下的受難經驗與創作歷程,引導師生認識歷史背後的真實與沉重,也反思自由與人權在當代的意義。

呂昱前輩本名呂建興,1949年出生於臺南。就讀左營高中期間,曾參與校內學生組織「自覺會」。1969年,年僅20歲的呂昱,因參與「統中會」相關活動,遭情治單位逮捕並刑求審訊,在缺乏公平審判的情況下,遭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依《懲治叛亂條例》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1975年因蔣中正過世,經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裁定減處為有期徒刑15年,直到1984年才獲釋出獄。

1949年至1992的戒嚴時期,許多因思想、言論、結社或組織行動而與當權者立場相左的民眾,均遭情治系統監控、逮捕、審判,甚至付出自由與生命的代價。呂昱前輩的親身經歷,不僅見證威權政府對異議份子的高壓手段,也反映當年在戒嚴體制下,無數臺灣青年如何在壓迫中堅持理念、追求真理。

講座中,呂昱前輩回顧當年遭逮捕後被關押於景美看守所的漫長歲月,並分享他在獄中面對無期徒刑這漫長過程裡的精神轉變。他認為,真正的救贖不在於等待外界帶來的命運轉機,而是在苦難中尋找內在力量與尊嚴。

呂昱前輩強調,「當時的我沒有失望,反而覺得既然活著,就要寫作、思考、記錄,讓未來知道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儘管身處白色恐怖牢籠,他並未選擇沉默,而是以筆為劍,創作出《婚約》、《獄中日記》、《消逝的難民營牛肉麵》等作品,述說受難者與家屬在時代壓力下的情感與命運。

呂昱前輩也分享他在出獄後投入出版與文化工作,創辦《南方》雜誌與南方出版社,並持續參與人權教育與學生運動。他強調,反抗不該被視為激進或對立,而是一種面對不義最基本的力量。「無論誰執政,只要出現壓迫、不公,就必須有人站出來說話。」他也指出,轉型正義不能僅由政府主導,更需仰賴民間的參與和監督。

人權館表示,「真人圖書館」透過真實人物現身說法,使學生能從鮮活的歷史經驗中省思人權的價值與意義。呂昱前輩以其堅定的生命見證與溫厚的敘述,引導青年走進白色恐怖歷史,也讓人們看見,在壓迫之下仍然屹立的希望與尊嚴。期許藉由人物講座將記憶的力量轉化為思辨的勇氣,讓人權教育深植下一代心中。
前來參觀人權故事車的小朋友們開心地翻看著故事車帶來的豐富書籍,並對文創品感到好奇。
前來參觀人權故事車的小朋友們開心地翻看著故事車帶來的豐富書籍,並對文創品感到好奇。
義大校園老師引導學童在故事車前共讀《馬拉拉的魔法鉛筆》,認識受教權的重要性。
義大校園老師引導學童在故事車前共讀《馬拉拉的魔法鉛筆》,認識受教權的重要性。
義大校園的學童們,透過明信片留下對人權故事車的想法,並交互分享彼此的心得。
義大校園的學童們,透過明信片留下對人權故事車的想法,並交互分享彼此的心得。
學生們翻閱人權故事車精選書籍,在戶外享受輕鬆愉悅的閱讀時光。
學生們翻閱人權故事車精選書籍,在戶外享受輕鬆愉悅的閱讀時光。
透過人權故事,義大校園老師引導學童思考人權的意義,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透過人權故事,義大校園老師引導學童思考人權的意義,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在人權講座上,呂昱前輩以自身的白恐經歷為例,分享如何將生命逆境轉化為創作能量。
在人權講座上,呂昱前輩以自身的白恐經歷為例,分享如何將生命逆境轉化為創作能量。
呂昱前輩強調,當時他面對逆境時並沒有感到失望。
呂昱前輩強調,當時他面對逆境時並沒有感到失望,反而覺得「既然活著,就要寫作、思考、記錄,讓未來知道我們發生了什麼事。」
呂昱前輩(右起第六位)與前來參加人權講座的師生們合影。
呂昱前輩(右起第六位)與前來參加人權講座的師生們合影。
呂昱前輩為義大國際高中的師生在其新書留下紀念文字。
呂昱前輩為義大國際高中的師生在其新書《白恐牢籠的新綠苗:「台灣文學主義」的嫩芽》留下紀念文字。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