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May 18, 2024 | 新聞專區
政治受難者暨家屬重返記憶之島 踏尋當年受難足跡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5月16至18日舉辦「2024年政治受難者暨家屬重返記憶之島―綠島」活動,邀請政治受難者及家屬重返綠島,包括五十年代受難者張則周、陳顯宗、楊田郎前輩,及陳欽生、劉秀明、丁振隆、董自得、蘇鎮和、邱朝輝、蔡財源、林清水、洪武雄、高金郎、李志元、林家田、簡中生、史庭輝、吳俊宏等前輩與家屬百餘人參與。綠島在戒嚴時期兩度關押政治犯,見證無數受難者及家屬的生命故事及與島民的交流,是重要的不義遺址,也是許多受難者前輩無法抹滅的記憶之島。

 

17日邀請受難者前輩及家屬參加「新生訓導處(原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和「綠洲山莊(原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揭牌典禮,典禮後,接續安排前往綠洲山莊,在策展人導覽下,欣賞「在綠島,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特展;同時,也邀請綠島在地居民田亦生、政治受難者吳俊宏前輩及受難者家屬林燿呈先生,在「綠島記憶分享會」上分享五十年代家屬的探親之路。午後則安排由導覽員及受難者前輩分享綠島相關記憶故事點,並帶領步行巡禮登島港口及走訪新生訓導處遺址。

 

分享會上,林燿呈先生(受難者林達三之子)提及自己十一歲時遠道前來綠島探視十餘年未見的父親,在獄友動之以情下,獄方特允其與父親同床共睡一晚,這是他一生中難得與父親單獨共處的時刻;吳俊宏前輩則分享,他被關押在綠島感訓監獄(綠洲山莊)時所遇見的林書揚,是他思想的啟蒙者。他們會偷偷地透過廚房傳遞林書揚所寫的東西,將東西藏在衣縫,回到押房再偷偷地閱讀,當時的廚房堪稱學習與資訊交換中心。田亦生先生則回憶當時綠島居民與這些受難者前輩有相當多的交流。因為當時不少受難者都是師範出身,所以很多綠島人都接受過這些受難者的教學跟補習;而每逢年節,中隊多會組織受難者巡迴綠島各村落帶來舞龍舞獅等熱鬧活動,更是當時重要的娛樂來源。

 

張則周前輩分享當時關押在綠島時勞動的情形。那時候房子的屋頂會先用茅桿鋪蓋,再覆蓋上茅草,並用月桃葉所搓製成的繩子成捆繫緊。因此他們會去山上砍茅桿,砍完再扛著成捆沉甸甸的茅桿回去,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去海邊打石頭、抬石頭、種菜、養豬等等做各種勞苦工作,經常身心俱疲。已95歲高齡的張則周前輩進一步說道,過去有很多懂農業、醫學、教育的受難者來到綠島,改善綠島的農業知識、水利設備等等,對綠島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他期待大家能去認識觀光風景以外的綠島面貌。他說,自己這次是帶著使命感來到綠島,因為很多曾經歷那段歷史的人都已凋零離去,許多歷史記憶因此不被傳承,所以他一定要來讓大家知道許多人曾在此受苦受難的黑暗歷史,希望藉由大家的努力,不要讓同樣的事再發生。

 

受難者前輩及家屬難得趁此機會在綠島聚首,各種往事回憶隨著走訪現地,往昔遭遇歷歷在目,隨著口述言傳,不少陪同家屬是在這時候才從親友口中得知當年受苦磨難的深刻經歷。人權館表示,傳承歷史記憶及保存不義遺址是重要的職責,也是不怠的使命。人權館相當珍惜受難者在歷史遺址上回憶的證言,也不遺餘力地收集。這些紀錄對於解讀文獻檔案以及後續恢復歷史場景等工程,助益極大。人權館將持續與政治受難者們攜手前行,積極與青年世代分享、傳承白色恐怖歷史記憶,落實轉型正義工作。

在綠島記憶分享會上,林燿呈先生(左1)分享十一歲時與受難者父親在綠島面會的回憶
在綠島記憶分享會上,林燿呈先生(左1)分享十一歲時與受難者父親在綠島面會的回憶
受難者(家屬)在導覽介紹下,欣賞「在綠島,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特展
受難者(家屬)在導覽介紹下,欣賞「在綠島,我們的世界不斷在開門」特展
張則周前輩尋訪碉堡,於碉堡前憶及蔡焜霖前輩生前分享當時他們將食物飲水送至被關在碉堡裡的受難者的經歷
張則周前輩尋訪碉堡,於碉堡前憶及蔡焜霖前輩生前分享當時他們將食物飲水送至被關在碉堡裡的受難者的經歷
陳顯宗前輩(右2)在中寮漁港往新生訓導處現場分享當年登島故事
陳顯宗前輩(右2)在中寮漁港往新生訓導處現場分享當年登島故事
楊田郎前輩(手持麥克風者)在中寮漁港往新生訓導處現場分享當時登島的故事
楊田郎前輩(手持麥克風者)在中寮漁港往新生訓導處現場分享當時登島的故事
綠島登島巡禮時於登島處中寮漁港旁沙灘合影
綠島登島巡禮時於登島處中寮漁港旁沙灘合影
在老師指導下前輩們專注製作手工香包
在老師指導下前輩們專注製作手工香包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