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Oct 17, 2020 | 新聞專區
深化「臺灣文化日」精神 人權館白恐小說選系列座談以文學精彩對話時代

為紀念1921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延續以文化作為持續推動臺灣前進力量的精神,國家人權博物館接續9月底的文學座談暨白恐文學行動展開展,特別於10月17日「臺灣文化日」舉辦暗黑文學論壇,以人權館與春山出版社共同出版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卷三、卷四主題為主軸,於今(17)日邀請本套書主編童偉格、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小說家舞鶴及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林易澄與談。有別於國家政治檔案中冰冷的判決文字,座談中主講者及與會民眾以文學串起的熱烈對話,呼應了臺灣文化日提升臺灣文化之宗旨,深化臺灣文化協會的時代意義。

 

卷三主題「國家從來不請問」取自選錄作品〈逃兵二哥〉,小說家舞鶴於座談中分享其創作契機,源自於兩位年輕人的經歷,僅僅兩年的軍旅生活卻產生不可逆的創傷,究竟他們所遭逢的階級霸凌與精神傷害是什麼?更不用說白色恐怖時期對臺灣社會的殘害,體制是如何近乎暴力地在心靈與肉體留下傷痕。舞鶴認為,作為創作者,過去自己也試圖在達邦特富野部落尋找政治受難者高一生的故事,但時代的限制、以及歷史真相素材的距離,往往增添了創作者的困難 ;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現場回應道,人權館現正進行的「駐館藝術家」計畫,正扮演協助、支持創作者的角色,期待能有更多以白色恐怖為核心的文學創作。

 

而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回應「國家從來不請問」此一主題,爬梳國家體制的起源,指出「其實國家向來不請問」,臺灣在地緣政治上作為外部力量塑造起來的國家,國家「不問」的本質也就更加明顯。吳叡人指出,儘管這卷作品選集無法窮盡國家暴力的類型,但從文學作品的質問,揭示出政治實踐上的難題:「我們既有對於無政府的慾望,同時又擁有對於好政府的渴望。」政治學理論從邏輯上去思考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但如何向大眾揭露這個矛盾,正需要通過文學作品的質問來呈現,相信這正是這套書的目的。

 

卷四主題「白色的賦格」選錄作品貌似與白色恐怖最為遙遠,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甚至將其定位為「最危險、最奇怪的一冊」,本書主編童偉格表示,這個賦格結構之所以重要,正是希望將體制的不同樣貌對位呈現,不僅是挖掘苦難年代裡臺灣社會的傷痕,更為了顯示日常生活裡不同形式的體制邊緣,童偉格以書內選錄的宋澤萊〈糶穀日記〉為例,臺灣鄉村該如何面對「當原鄉成為格外陌生的地方」的原地離散經驗,而這些現實問題依然是當代社會整體的一部份。文學揭示了一種面對、回應白色恐怖的方式,也提醒了我們白色恐怖為何仍是需要談起、甚至是現在應當談起的事情。

 

承繼著卷四主題的討論,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林易澄認為,前三卷的作品經常浮現出一種後革命時代的荒涼,集體、線性、通向未來的時間已然不在,代之的是破碎、偶然、不確定的歷史時間,而在關於白色恐怖的作品書寫之後,編選者嘗試選擇與之並行的日常生活,因此,卷四凸顯了我們其實依然置身於模糊的「戰後」之中,重新把這些線索挖掘出來的同時,文學告訴我們「之所以需要去回應白色恐怖這個體制,正因為它並未劃下句點。」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也補充道,《讓過去成為此刻》的書名,是希望讀者們意識到,過去並非靜態的文件或檔案,體制的發展依然動態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白色恐怖或轉型正義。

 

此外,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合作規劃、取材自《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的「噤聲的密室——白恐文學行動展」,在人權館景美園區兵舍五號展出至10月18日止,後續亦將走入不同學校單位,擴大議題發聲與對話的空間,行動展後續規劃可見臺灣文學館官網(https://www.nmtl.gov.tw)。國家人權博物館期待在臺灣文化日的紀念活動中,透過文學座談以及文學行動展,讓民眾一同體會臺灣文化的生命力。更多活動及展覽消息,請至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HRM )查詢。

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與談

卷三〈國家從來不請問〉與談

小說家舞鶴

小說家舞鶴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

卷四〈白色的賦格〉與談

卷四〈白色的賦格〉與談

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林易澄

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林易澄

《讓過去成為此刻》主編之一童偉格

《讓過去成為此刻》主編之一童偉格

人權館白恐小說選系列座談現場

人權館白恐小說選系列座談現場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