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Jun 18, 2019 | 新聞專區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巡迴展」6月18日開展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於今(18)日於台中文化資產園區辦理「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巡迴展」開幕暨記者會,國家人權博物館陳俊宏館長、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陳欽生及簡中生、受難者家屬歐陽煇美女士及林小雲女士、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總會長林燿呈、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參展藝術家郭柏俞、田倧源、李佳泓、溫淨淳及阮永翰等來賓共同參與。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巡迴展」首站選在文化資產園區藝文展覽館B館,之後將移展至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茉莉工坊。因應臺中、臺南二地空間之現況進行展覽空間,此次巡迴展加強關於不義遺址的歷史因素及相關創作概念說明。在歷經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戒嚴時期,臺灣各地遍佈著當年羈押、審訊、刑求、審判、監禁及槍決埋葬的場所。「不義遺址」是當年國家暴力對人權侵害的重要歷史現場。如今因都市發展,舊有面貌已完全轉換,未曾受到關注,它們隱身於城市裡,這些場域所承載的歷史創傷,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國家人權博物館藉由移地巡迴展覽,提升民眾認知不義遺址的機會,目的在於向社會大眾推廣不義遺址之概念,同時藉由藝術、建築、設計等文化面向,引導民眾以不同方式重新觀看身旁周遭的歷史空間,對於轉型正義提供多面向的思考。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在籌備處時期即展開不義遺址史蹟點的調查研究,公布45處史蹟點,去(107)年5月31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後,工作之一為清除威權象徵,另一重要任務為保存「不義遺址」,在此基礎上推動轉型正義及文化反省記憶工程。國家人權博物館館作為此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如何讓社會大眾了解,傳承歷史記憶實為刻不容緩。記憶工程打造計畫有許多形式,如德國知名的「絆腳石計畫」,讓民眾在路上駐足,街道上的石頭傳達納粹統治時期遭受迫害猶太人的歷史。去年起國家人權博物館為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民眾理解及認識白色恐怖時期歷史,邀請藝術家提案,共同思考如何記憶不義遺址?記憶如何可能?最後共有19組作品,21位藝術家來提案,包含視覺藝術、建築、設計等不同領域創作者一同思索與「共學」,形成「共學知識社群」,深具教育推廣意義,國家人權博物館也因此與藝術家產生有機連結,建立起研發系統。下一階段國家人權館希望能將轉化提案構想轉化成具體的各地指標,並邀請更多藝術創作者參與,透過藝術創作傳承歷史,讓台灣社會成為有記憶的民族,將過去的負債,成為未來的共同資產。

 

「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巡迴展」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展期自6月18日至8月11日,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茉莉工坊展期自8月21日至10月27日,後續將陸續於6月29日及7月13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辦理策展人及藝術家導覽及講座,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致詞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致詞

參與藝術家郭伯瑜

參與藝術家郭伯瑜

藝術家田倧源導覽

藝術家田倧源導覽

藝術家李佳泓導覽

藝術家李佳泓導覽

貴賓合影

貴賓合影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