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Oct 30, 2015 | 新聞專區
人權館景美園區「人權紀念碑」開箱上碑 緬懷白恐創傷 受難者前輩與會見證歷史時刻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館籌備處30日上午舉行「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人權紀念碑」受難者錄名石刻開箱暨上碑儀式,邀請三大政治受難者團體代表、園區資深受難者志工共同參與,藉由紀念碑緬懷戒嚴時期的白恐創傷。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表示,紀念碑由吳聲潤等前輩倡議,已完成的錄名者計有7,628位,「每位受難者都嚴謹錄刻受羈押迫害的起迄年份,表達籌備處對還原白恐歷史真相的慎重。」

人權館籌備處所屬兩大園區,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已於1999年率先設置全國第一座白色恐怖人權紀念碑,但是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啟用至今,尚無足以顯示戒嚴時期政治犯集體受難的紀念碑。經由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前會長吳聲潤等受難者前輩倡議,由籌備處結合各大政治受難者團體意見共同設置,並委請知名建築師簡學義親自設計。碑體石刻選用印度黑石,表達最深沉追思;並將紀念碑融入景美園區歷史地景中,讓參訪者深刻感受臺灣白色恐怖的集體傷痛。

30日上午,籌備處舉辦紀念碑開箱暨上碑儀式,邀請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臺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等政治受難者團體代表、園區資深受難者志工等共同出席,計有蔡焜霖、郭振純、蔡寬裕、吳俊宏、張瑛玨等受難者長輩、家屬等見證歷史時刻。

紀念碑裡每位受難者除了姓名外,特別於左上角刻有受難刑期,其中773位宣判死刑並執行槍決者,更在其殉難年塗以深紅色,展現臺灣社會走過白色恐怖時期的斑斑血淚,使後世記取歷史教訓。開箱儀式現場,受難者長輩們慎重取出錄名者石刻仔細端看,對紀念碑的設計深意表示肯定。

貴賓們一行前往景美園區人權紀念碑現地,逐一將1948年六位白恐受難者丁錦昌、陳文福、李水清、陳盛隆、李美蕃、游如松等人石刻安置於紀念碑體上,再由營造廠負責人完成序列定位,使之呈現歷史紀念的永恆性。

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表示,人權紀念碑預計11月底完成主體施作,竣工前會再邀請受難者代表安置自己的錄名石刻,讓受難者前輩的生命故事,指引臺灣的民主人權未來。

景美園區人權紀念碑將於今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由全國各地政治受難者代表獻花致意後,開放供各界參觀追思。

人權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左三)邀請政治受難者代表左起吳俊宏、張英玨、郭振純、蔡焜霖、蔡寬裕等見證人權紀念碑錄名石刻開箱。

人權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左三)邀請政治受難者代表左起吳俊宏、張英玨、郭振純、蔡焜霖、蔡寬裕等見證人權紀念碑錄名石刻開箱。

與會最年長受難者郭振純(左)、蔡焜霖代表率先進行上碑儀式

與會最年長受難者郭振純(左)、蔡焜霖代表率先進行上碑儀式

營造廠負責人仔細確認錄名者石刻於紀念碑體的序列定位

營造廠負責人仔細確認錄名者石刻於紀念碑體的序列定位

景美園區人權紀念碑上碑儀式完成後與會貴賓合影

景美園區人權紀念碑上碑儀式完成後與會貴賓合影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