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print qrcode
Dec 08, 2014 | 新聞專區
面對歷史 文化部開放首波判決書 人權館籌備處週三起受理各界申請閱卷

一萬零六十七個卷宗是一萬零六十七個人生,每一張判決書都是生死殊途的命運點。文化部將於週三國際人權日當天,開放首波共232筆五○年代政治受難者的判決書供民眾申請閱卷。文化部屆時並同步公佈申請閱卷辦法。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以十五年的時間針對過去的冤、假、錯案件進行調查及補償,所建立10,067件卷宗是國內唯一以受難者「個人」為單位最完整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史料,於基金會解散後爲文化部積極爭取所得。文化部於今年九月中旬取得該上萬筆卷宗後,即規劃恆溫恆濕專業庫房,同步積極研擬卷宗對外開放的作法。文化部表示,卷宗資料彌足珍貴,人權館籌備處以敬重謹慎的態度面對歷史。

在一萬多卷宗中有2,102個數位word 檔,很方便閱讀,而判決書共1,270筆。文化部所屬人權館籌備處全面展開資料判讀,逐筆處理其中必須依個資法遮蔽之資訊,並逐件與檔案局所存之判決書原件數位檔一一比對。為了促進民主的深化,加強人權意識,尤其是受難者個個年事已高,文化部決定邊整飭、邊開放。首批將開放232筆經過數位化文字處理判決書供外界申請閱覽,將有助於學界、政治受難者團體進行歷史研究。不同於檔案局提供的判決書格式為照片掃描檔,這些經過數位化文字處理的判決書內容,將有利於各界閱讀並進行研究。

文化部表示,人權館籌備處在整飭、逐步開放官方判決書的同時,全力進行政治受難前輩的訪談紀錄。兩年來已經累積了包括吳昭榮、吳逸民、陳文雄在內的兩百五十位受難者及家屬的口述歷史。文化部會將官方的判決書與被裁判者的口述歷史併置,讓歷史的對立觀點相互參照。

文化部人權館籌備處針對開放內容補充說明,依據檔案法、個人資料保護法、政府資訊公開法的相關規定,提供給外界的文書內容將遮蔽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例如被告住址、身分證字號、血型等。

文化部人權館籌備處首批開放的判決書等,將於12月10日起開放外界申請閱覽,開放目錄及作業要點請參見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官網:www.nhrm.gov.tw。民眾可依據「移交補償卷宗判決書開放應用作業要點」提出申請,人權館籌備處接獲完整書面申請資料後,於三十日內會將審核結果通知申請人。

cc-line-text cc-content-copy cc-dots-horizontal
Prev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