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於5月21日邀請政治受難者黃溫恭的長子黃大一先生,與關心白色恐怖歷史的朋友們,分享自己如何從艱困的環境中,找到一條迎向陽光的親身經歷。
黃大一先生以聖經:「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開場, 1953年,父親遭到槍決時,他才六歲,對於父親的印象十分模糊,也從不知父親過世的原因,家族整整等了58年又2個月,才收到父親臨終前寫的遺書。
收到遺書的那天,已六十歲的他,內心十分悲憤,看到父親遺願希望他成為土木工程師時,心中的遺憾與懊悔難以形容。遺書中父親期盼他能像鋁一樣,輕卻很有彈性,以因應人生未來的種種艱辛。或許父親已可預知在他遭受不測後,在戒嚴時期的氛圍下,「政治犯」家屬在社會上會受到不平的待遇,毫無輕重的地位,自己要有足夠的彈性,才能生存下來。
戒嚴時期黃大一飽受「政治犯」家屬身份的夢靨,每週警察局戶口普查的餘悸猶存,求學的路上也步步坎坷。但黃大一藉由他在恐龍化石胚胎上的重大發現與專業的肯定,慢慢走出悲情的一面。
同時專題演講中,黃大一先生邀請與會的朋友們可撥空觀賞此刻正在籌備處展出,「遲來的愛-政治受難者遺書展」中父親的遺書,透過他在講座的導讀,重新閱讀他們家族的集體記憶,相信對於白色恐怖的歷史有全新的視野。也盼望受難者與家屬們,互相打氣,一起走出白色恐怖的陰霾。